世界杯期间,也是企业广告营销的好时机。世界杯激战正酣,围绕世界杯展开的广告营销也花样百出、如火如荼。

对于企业品牌来说,4年一届的世界杯能够迅速汇聚公众关注,既是与消费者拉近距离的营销“黄金期”,也是提升知名度、促进品牌国际化的“窗口期”。

世界杯的到来,让无数球迷深夜难眠。精彩的进球,刺激的比赛进程,闪耀的明星,都让我们如痴如醉。

在比赛间歇时的广告位也是不少公司的必争之地,只是相比于重金购买的广告位,不少公司选择的内容却不太走心。它们的确让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,不过却是沉重的心理阴影。

不少球迷吐槽今年世界杯期间的一些电视广告,简直就是洗脑式广告,不仅影响看球的心情,“打鸡血”式的喊口号更是让人情绪焦躁。

“找工作,直接跟,老板谈!升职!加薪”或者“为什么用马蜂窝”,这样的广告语在15分钟的半场休息时间反复轰炸了我们的耳膜,简直不要太尴尬。

简单到无脑的广告词不断重复已经足够难受,麻木的眼神、狰狞的表情、高亢的口号声,如同打了鸡血一般,活脱脱像是传销窝点中的洗脑进行时。

有网友把世界杯期间的广告比喻为“一场大型的精神污染”,还有人发起了“最烂世界杯广告”的投票活动,这届世界杯广告的网络口碑可见一斑。

15分钟的中场休息,四五个广告来回轰炸,简直挑战人们的心理极限。而这些因为重复和直接而引发大众反感的广告也被观众称为“洗脑广告”。

世界杯毫无疑问是能够制造全民热度的头号IP,数据足以体现观众对世界杯的热情。

这几个广告就有个共同特点,就是反复强调关键信息,内容呈现方式单一。通过重复喊某句广告词,以达到加固观众记忆的目的。

对于在电视媒体上大规模投放广告的这一批互联网企业而言,15秒“洗脑”是必须要点亮的天赋,让屏幕前的受众记住你的品牌是首要目标。

在“眼球经济”时代,一些广告制作方过度强调所谓的“创意”,极尽所能、不惜代价,只为广告内容能吸引眼球,并不在意观看者的感受和口碑。

然而,广告的呈现方式过于激进,容易引起消费者反感。重复、洗脑式广告对于公众认知会有帮助,但品牌的内在文化却也很难通过简单的标语表现出来。

小编一直认为,好的广告要尊重广大受众的审美诉求,应该是有故事的、有温度的、有情感的、积极的、让人愉悦的。并不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、让人记住了才是好的广告。要想让自己的品牌深入人心,不能依靠洗脑式的重复,也不能依靠“绝对化用语”。毕竟,节奏再快,这也还是个更愿意彼此“走心”的社会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